通过打造集教育、培训、模拟演练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提升公众消防安全意识与应急处置能力,构建“全民消防”安全生态。具体目标包括:
VR/AR技术:模拟火灾、地震等灾害场景,支持多角度观察与交互操作,增强沉浸感。例如,天津市基地的火灾烟热逃生小屋训练后,参与者逃生时间平均缩短30%,错误动作减少50%。
智能管控系统:根据人流量动态调节应急通道宽度,确保极端情况下每分钟通过120人。
数据闭环机制:将演练数据推送至社区、商业综合体等场景,优化应急通道设计。例如,某购物中心疏散效率提升44%,得益于基地培训数据反馈。
安全教育积分制:完成培训可获得电子证书,预约专业消防员上门排查家庭隐患,形成社区联动效应。
影音播放系统:配备先进的影音播放系统或移动终端平台,满足群众了解、查询、点播消防安全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需求。
灭火体验设施: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如设置VR、AR、MR等设施应分别不少于5台、3台、2台、1台,场景模块设置应分别不少于7种、5种、5种、3种,且应包括家庭、商场市场和影剧院等公共场所。
火灾及其他灾害事故认知和体验设施: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应急消防科普教育基地设置常见火灾成因及发展蔓延演示系统不少于5种,其他灾害事故成因及演变演示系统分别不少于5种、3种、2种、2种。省级(含)以上应急消防科普教育基地设置地震等自然灾害事故破坏威力和应对措施体验实景设施不少于2种,市级不少于1种。
消防设施运行原理展示设施:通过实物或微缩模型对各类消防设施联动运行原理进行展示。市级(含)以上应急消防科普教育基地消防设施运行原理展示设施要依托互联网实现远程操作、现场评判,便于对消控室等相对专业岗位人员进行远程培训或抽考。
政府合作:争取应急管理局、消防支队支持,纳入“全民消防培训计划”,申请消防专项资金支持。
与企业合作推出“安全体验+保险优惠”“设备试用+教育推广”模式,为企业定制化演练课程。
媒体合作:打造“消防安全体验官”IP,通过短视频传播基地亮点。开设线上虚拟展厅,支持远程参观与预约培训,扩大覆盖范围。